除了远近驰名的“大八益智”,阳东区大八镇还孕育出一个朝气蓬勃的木器产业,出产的家具远销全国。
近日,记者对大八镇木器产业进行了探访。这个聚合了126家企业,2016年年产值达2.7亿元、就业人员达1036人的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从木材原料、家具制造到深加工、销售甚至余料处理,逐步形成了高效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特色产业集群,也开始面临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焦虑。
塘八公路两侧的上飞工业区,聚集了上百家木材切割、家具生产和深加工企业,这里是大八镇木器产业的主要聚集地。
大八镇的木器生产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在当地政府部门工作多年的梁叔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期,木器制作就已成为镇上大部分农村家庭的副业,当地出产的杉木被制成小家具卖到周边合山、塘坪等镇。
至上世纪90年代,圆桌市场需求旺盛,十余年来一度是大八木器的主打产品。在这期间,大八镇发展起了20多家初具规模的企业,“家庭作坊初加工,规模工厂负责深加工和销售”的分工合作模式也形成雏形。2005年起,产品逐渐多元化,现在市面上的杉木和橡木凳子就产自大八镇。
位于塘八公路边的永发家具厂就是大八镇木器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家具厂由林进亮兄弟三人合伙经营,从家庭作坊起步,成长为一家规模化企业,目前主要生产圆桌、木凳、书架和茶几四类家具,产品销售到十多个省份。
据大八镇工业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至2017年6月,该镇木器加工公司达126家,就业人员达1036人。
从材料到成品,大八镇木器产业已形成了完整的链条:来自广东、湖南、贵州、广西和江西等地的原木,经长途运输销售给介木厂,切割成尺寸均有标准的用料后,源源不断地供应给当地家庭作坊或生产厂,经过切料、开隼、拼板、成形、打磨、砂光、油漆等工序后,家具从这里行销各地。
一件家具不同的工艺环节或者部件,都可能经过2-3个企业的分工合作。木器的初加工、制作环节大多由家庭作坊完成,大八镇现有生产圆桌的作坊92家,还有4家专门生产凳脚等小部件。半成品供应给规模企业,经深加工后流通到市场。
“小木块、锯末、刨花这些边角料的处理,都成了一门生意。”梁叔和记者说,镇内还有两家专门生产木炭和工业锅炉颗粒的公司,原材料就来自于介木厂、家具厂的锯末。
位于下飞鹅工业区的江心生物质颗粒有限公司,是利用锯末、刨花等剩余物进行再加工,制成生物质颗粒燃料。
“从产值和规模来看,这四年是大八镇木器产业快速地发展的阶段。”大八镇副镇长赵必才给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2011年行业产值为8000万元,2016年增长至2.7亿元;2011年全镇仅有20多家小型加工厂和40家小作坊,目前较大规模加工公司已发展到46家。
赵必才坦言,原有的规模优势和生产模式已难以维持大八木器业的持续发展,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上升和市场需求变化,慢慢的变成了企业一定面对的难题。
据多个企业的负责人反映,大八镇木器产业的转型焦虑大多数来源于三个方面:部分木材产地也在介入生产环节,导致竞争加剧;人工、油漆和木料成本的上升压缩企业利润空间;更重要的是,单一产品的设计和种类逐渐面临市场需求变化的挑战。
“在生产环节优化和电商销售方面,这两年已经有企业做出了一定成效”,赵必才和记者说,部分规模企业已经通过机械化和优化流程降低了成本,也出现了一批专门销售木器的网店。
丰腾木业是当地最早进行工艺改造的企业。记者在生产车间看到,刨木、砂光生产环节,现在一人一机一个工序就能完成。儿童就餐椅悬挂在静电喷漆机上,机器转动后椅子逐一经过喷漆室后就已民完成上漆工序。
“生产用时从过去3天减少到了2天,人工和材料成本一共减少了30%。”该公司CEO曾华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工艺改造后,一张儿童就餐椅的成本降低了15元。
此外,在当地镇政府和规模企业的牵头下,大八木制品行业协会正在筹建。根据规划,协会将承担聚合大八镇及周边上下游企业的功能,通过推进设备升级、工艺优化及品牌化,引导木器产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