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戈辉说:“要是二三十年后,有人走过来说,当年我就是读了你的书,你书中的某个人物、故事对我影响特别大。我想我当时就会热泪盈眶,因为你所体验到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影响到别人的人生。”
凤凰卫视“当家花旦”许戈辉的《要成功,更要成长》近日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书中有一个专题是和刘翔的对话,她为这一章取的题目是:“谁能打败刘翔?”在“戈辉手记”中,她给出答案是:能打败刘翔的只有他自己。不幸言中。
许戈辉特别托朋友找到了刘翔决赛的门票,她想去看刘翔的决赛。后来刘翔退赛了,许戈辉并没有第一时间看到直播,因为她并没有关注刘翔的预赛:“我觉得刘翔预赛肯定没问题。好多专业技术人员说,打一枪的比赛刘翔未必跑得很好,如果是打三四枪的比赛,他肯定越跑越好。当时我都没把预赛当回事儿,觉得刘翔也就是热热身而已。”
刘翔退赛的消息是同事用比较戏谑的口吻对她讲的,因为她一直为拥有刘翔的决赛门票而洋洋自得。“戈辉,你21号还去看比赛么?”“看呐!为啥不去?”“你不知道刘翔退赛了?”“啊!啥意思?”许戈辉说,她一时反应不过来什么叫“退赛”。
“刘翔退赛带给我们的思考、视角更丰富了体育精神、国家荣誉、商业经济价值、个人选择。”许戈辉说有一幅照片给她印象很深,画面中有10个栏架、刘翔的背影、无数热切的观众。这照片胜过无数语言刘翔背对镜头,而不是迎面向前冲,此时刘翔在想什么?许戈辉说自己现在有强烈的愿望再一次访问刘翔,她说:“这一切是事先有预知、有预兆,甚至有计划的,还是说一切都发生得特别突然,让一个年轻人突然面对许多许多比赛之外的事情?这些都是我想知道的。包括孙海平教练怎么想?刘翔的家人怎么想?这些比刘翔去拿一枚金牌更有意思。”
许戈辉觉得,刘翔的退赛,对手罗伯斯一定是又庆幸又落寞。就像当年刘翔想和约翰逊在赛场上交手一样。“读武侠小说都知道,英雄都是惺惺相惜的,他不会因为长年以来的对手不出现在沙场上、自己轻而易举地得到胜利而沾沾自喜。恰恰相反,他会觉得胜利来得不那么有味道。有时候他输了,感觉自己输在高手之下心甘情愿;赢了,高手没出现,他会很失落。”许戈辉说。
举重名将张国政在许戈辉的节目中提到他在雅典的那次受伤时说,被抬下去的时候他反复告诉教练自己还想举。许戈辉问他那是一种什么力量,他说就是一种不舍得。张国政说韩国运动员在受伤后不能继续比赛的那种痛苦,他看着就感到撕心裂肺,因为他知道作为一个运动员不能在沙场上拼搏,在这种时候放弃意味着什么、内心经过多少煎熬。张国政说:“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放弃比坚持难得多。”这句话让许戈辉很震动,这样一个时间段她感觉自己很理解刘翔,大家别使劲地猜测、探讨,他所体会的东西别人体会不到。
关于刘翔的退赛,社会上观点特别多。一种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也不应该下火线,那么多双眼睛注视着你,即使爬也要爬到终点,这才是体育精神。另外一种观点针锋相对:体育精神也要尊重科学,从长远的角度看,带伤跑会导致长久的伤病,来日方长,我们为什么只着眼于这块金牌?输了又如何?不跑又如何?这两种观点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也各有各的道理。许戈辉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祖国的大环境宽松得多,所有意见都能够表达,这可能比金牌和成绩都更让人欣慰。”
许戈辉也遇到过类似的状况:自己在凤凰台庆那天突然因为感冒而失声了,当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也采取了一切急救措施,比如在喉咙部位扎针灸,扎得跟刺猬似的。即使这样,嗓子还是没好,她只好上台去用手语打了一句话。
遇到同样的问题会如何取舍?这样的一个问题她也问过张国政,张国政说自己不知道,当时根本想不了这些。如果一个运动员在那种时候想这么多,是绝对没办法取得好成绩的。比如许戈辉在书中写到的游泳运动员乐靖宜,当时腰伤使她走路都困难。“你说她怎么一跳下水就能破世界纪录?这是超人的,是非理性能够支配的。还有大杨扬也一样,当时她的脚肿得已经塞不进冰鞋里去了,但是不敢打封闭,怕通不过药检。很多时候挑战极限、超越自我,不是书面上的,经历过才知道。”许戈辉说。
至于有人说刘翔走也应该走到终点,许戈辉则认为,刘翔只要去跑,就一定会拼尽全力,不会因自己的伤痛而悠着劲儿。她说:“这时候我们要考虑,这种强度是不是会造成他身体永久的损伤。一个问题不是只有一个答案,尊重科学难道不是体育精神么?”
像运动员这样,一个年轻生命的肩膀上承载了常人一生都不会承载的沉重。许戈辉在书中传递出来的信息是,要成功、更要成长。许戈辉认为,我们的传媒总是在为成功设定一个硬性的指标,像某某人那样是成功,让我们的孩子感到达不到那些标准就很失败,其实成功哪有什么绝对化的标准?
在许戈辉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成功的是少数人,也是少数时刻,失败和挫折才是我们更需要面对的课题。追求成功也不是我们正常的生活的全部,“比如栾菊杰,她已经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功,她为什么还要来参加这次奥运会?”栾菊杰清楚自己不太可能拿到奖牌了,但是她要享受比赛,她要在赛后拿出那个“祖国好”的横幅。而且有些时候成功带来的并不是喜悦和享受。比如书中写的高敏和乐靖宜,她们已经被成功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她们也在面对生活中的坎儿,只有跨越这个坎儿,生活才会快乐。
许戈辉说自己常常会在采访的对象中获取力量,跟他们比自己太渺小了。比如能为一个十几亿人的国家升起国旗,那是一种什么力量?和这些人的起伏相比,自己面对的这些小波折真的微不足道。
本书是许戈辉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她说:“写书会比做电视有更多的推敲,因为它给了你的这一段时间。和嘉宾说话,说出去了就完了,文字则是可以在写后再核实一下的,所以对写作会更加小心谨慎。对电视有时会存在一点小小的侥幸心理电视节目只要不重播,就没有观众会去深究,而读者却可能会反复看一本书。”但是她也说,电视的传播面太广了,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一个信息被传播几次之后就会出现特别可怕的现象以讹传讹。她说:“有些时候我就跟我们那些编导说,绝对不能把那些二手资料拿来就用,因为我不止一次看到那种以讹传讹,Google一下,,拿来就用。有的时候那些错误是凭借常识也能识别的。”
这本书的很多内容虽然是来自制作节目的经历,但是为了确认和保证信息的准确,许戈辉特别将原来的素材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很多还要给嘉宾打电话沟通确认,她还为每一个专题都写了大量的手记。
也有很多出版社跟她约稿,希望她能写一些自己的经历。开始许戈辉认为,只有两类人应该出书,一类是特有学问的人,把思想变成铅字之后,让人读千遍万遍都读不烂的。还有一类是一夜出名的“暴发户”,因为大家对他们的经历肯定都很好奇。而自己跟两类人都不挨着。出版社也想请她写写走进凤凰台的经历,或者是从单身事业女性变成妈妈的感受。可是现在看来在凤凰台已经这么久了,孩子也都3岁了,回过头再写这些总觉得不那么回事儿。现在她的观念也在改变,原来她觉得书的作用就是一种教育,现在她觉得,书也可以是一种分享。“我也许并不比读者高多少,但是我也可以写书,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一下不同的经历。”许戈辉说。
在上海书展上,许戈辉曾做过一个《要成功,更要成长》的签售活动。当时主办方告诉她,这个书展主要是面对读者而非经销商的。看到会场里有那么多人,许戈辉感到特别高兴。“总说互联网时代对图书是一个冲击,居然还有那么多人来买书、看书,而且来签名的人有的还买了很多本,说是要送人。我就想,这种励志书送给小朋友很好啊,20多块钱,现在也买不了别的什么。不妨给他买本书,让他读读其中的故事。”
这本书还做过一个活动,就是许戈辉节目的赞助商将这本书带到地震后的都江堰市,送给那里的孩子。一方面让孩子们分享一下奥运,另一方面,许戈辉也觉得书里所写的东西对孩子们整个的成长经历都可能有所启发,她说:“要是二三十年后,有人走过来说,当年我就是读了你的书,你书中的某个人物、故事对我影响特别大。我想我当时就会热泪盈眶,因为你所体验到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影响到别人的人生。”
许戈辉特别感谢这个赞助商,因为他们表示还要购买很多书送到贫困山区去。她说:“你知道,在那些地方的孩子不像城市的孩子能接触那么多的资讯,有些时候一本书对他们人生的影响真的是特别大的。”是的,即使在今天,书籍的作用往往也是别的媒体所没有任何办法取代的。
奥运会之后就是残奥会了。客观地讲,那些残疾人运动员无论在赛场上的成绩如何,在生活中都是要面对比健全人多得多的困难的,也能说他们在生活中是客观上的。就在不久前,许戈辉的节目做了一期残奥会的专题,邀请的嘉宾是金晶和平亚丽。金晶大家都很熟悉,但大家也许不知道,平亚丽是中国第一枚奥运金牌的获得者。1984年,残奥会先于奥运会举行,平亚丽获得了B2级跳远比赛的冠军,比许海峰还要早了一个月。许戈辉说对平亚丽的访问给自己特别大的震动:“平大姐说的话特别朴实,就是大白话,她给我们说了很多特别好玩儿的事儿。比如,当时教练看到其他几个国家的运动员比赛之后都拥抱教练一下,于是打趣道:平亚丽,你要是拿了好成绩,也得抱我一下。当平亚丽真的得了冠军后,情不自禁扑向教练去拥抱,结果被教练推了一个大跟头教练不好意思了。”
那时候,平亚丽的生活条件、训练条件是很艰苦的。练跳远得要沙坑,没有沙坑就现挖一个。自制的沙坑沙子不好用,特别滑,于是就往里面掺锯末。“她一个盲人,居然自己骑着三轮车去木工厂拉锯末。我问她:你一个盲人怎么骑车?她说:能隐约看见个影儿,我就敢往前骑。”
长久以来,残疾人运动员得不到社会的关注,这也是个普遍现象。正因如此,平亚丽的“中国奥运第一金”不为多数人所知。直到近年来,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条件才逐步得到一定的改善,北京市顺义区也建成了我国首个国家级残疾人专用体育训练基地中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管理中心。
平亚丽退役之后的生活一度更加艰难。平亚丽说,谈到那一段时间,自己都想掉眼泪。那时候平亚丽连水电费都交不起,片儿警来她家走访的时候,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奥运冠军的家,说:“小偷进来都得哭。”许戈辉说,平亚丽是个特别乐观的人,她能把这些艰难的事儿讲得绘声绘色。金晶也是个特别乐观、积极向上的人。许戈辉问金晶:“你们生活上、训练上其实也挺苦的,为什么还能这么快乐?你快乐的源泉是什么?”金晶也没什么理论化的总结,只是说:“我从小就不怕别人笑话。”有一次,金晶和队友一起走在上海的南京路上,好多人看他们,还议论纷纷:“这是残疾人开大会啊!”她的队友有些人感到挺自卑的,可是金晶不在乎,昂首挺胸地走在前面,她说:“也许人家看我们是佩服我们呢!”许戈辉说金晶总是能看到事情积极的方面。同样的问题问到平亚丽的时候,她用最朴实的理由回答:“我其实就有一个信念养好我儿子!”
许戈辉说,她将在之后的节目中更加关注残疾人,因为能在残奥会上夺金的人,肯定是战胜了肢体上的残缺、战胜了生活的人,他们是生活的强者。也许我们大家可以期望,许戈辉下一本书的主角就是这些拼搏在残奥会赛场上的英雄们。